/ STUDY /
研究方向

 

      聚焦于智能核酸材料的精准组装、异相聚合、定向功能化、限域相分离等方面的研究,为匹配生物医学在细胞、亚细胞和分子层面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重要支撑。

    / MEMBER /
    成员介绍
姓名: 胡勇
职称: 国家级青年人才,同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办公地点: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德才馆408
主要经历与成就:

       2016-2021年,先后在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亥姆霍兹联合会从事科研工作。随后,以海外高层次人才身份引进同济大学。长期从事可编程医用核酸材料的研究,内容涵盖材料、化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逻辑运算等领域。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 Chem,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CS Nano, Chem. Soc. Rev.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被20余家国际知名科学媒体亮点报道和转载。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项,欧洲发明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才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家基金委Fundamental Research期刊和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青年编委。2020年博士论文获德国最高等级拉丁文学位荣誉(小于1%),2020年入选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202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 JOIN US /
加入我们
· 学科平台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6年,设有土木工程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3个系,目前材料学科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学院近年来培养和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拥有中科院院士(双聘)1名、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15项、省部级人才计划25项。学院承担了包括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以及省部级科技一等奖等科技奖励。
· 博后岗位
      (1)基本年薪30-42万元,另有学术成果奖励,上不封顶,具体待遇可面议;(2)支持申请“博新计划”等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以及其它国家与地方的科技项目和博士后资助项目;(3)博士后在项目完成并考核优秀后,可优先进入教师系列岗位;(4)博士后期间优秀者可推荐其海外联合培养;(5)博士后可选择租住学校博士后公寓;(6)享受职工同等的医疗保障待遇;(7)入站即可获得上海集体户口;(8)子女可进同济大学幼儿园。